寶寶順利從泥狀副食品畢業,爸媽可能開心又焦慮下一步該怎麼吃?
這個時期,我們稱為「銜接期」,是從軟固體食物過渡到一般家庭飲食的關鍵階段。

不僅是味覺與營養的升級,也是寶寶自我進食、練習咀嚼與手眼協調能力的關鍵時刻。
爸媽只要掌握幾個原則,就能陪寶寶穩穩度過這段成長的黃金期!

這個階段的飲食,其實不需要太複雜,但營養一定要完整。爸媽可以遵循以下三大原則:

一、食材不複雜,但營養要完整

銜接期的寶寶可以開始吃一些簡單的固體食物,建議以「原型食物」為主,例如熟透的蔬菜、細碎的肉類、熟蛋、軟飯等,少鹽、少醬料,減少加工品。幫助寶寶建立對天然食材味道的認識,也更容易攝取完整營養,避免過早攝入過多鈉與添加物,對長遠健康大有幫助。為什麼營養完整如此重要?

  • 促進身長發育:充足的蛋白質、鈣質與維生素D有助於骨骼成長,讓寶寶在生長曲線上穩定發展
  • 大腦發育關鍵期:DHA、鐵質等營養素支持神經系統發育,為日後學習能力奠定基礎
  • 免疫力建構:多元營養素協助建立健全免疫系統,減少生病頻率
二、 咀嚼力練習很重要,口感要有層次

這個階段不只是「吃飽」,更重要的是「練習吃飯的能力」。爸媽可以開始準備一些需要咀嚼但不會太硬的食材,例如切丁的香蕉、蒸熟的地瓜小塊、花椰菜碎等,鼓勵寶寶用牙齦或初長的牙齒去磨碎,刺激口腔發展,也增進咀嚼與吞嚥協調能力對寶寶來說,這些多樣的「口感刺激」其實就是一種感官學習的過程,未來也會幫助他們更容易接受多種食物,不挑食!除此之外,也可以帶給寶寶以下好處:

  • 促進口腔發育:刺激下顎骨成長,為恆齒萌發預留適當空間
  • 強化語言能力:口腔肌肉的協調訓練有助於日後清晰發音
  • 建立飲食多樣性:及早接觸不同質地,降低日後挑食機率
  • 消化系統準備:充分咀嚼有助食物消化吸收,減少腸胃負擔
三、用對餐具,培養自我進食能力

銜接期不只是飲食的轉變,更是寶寶踏入「自主進食」的重要起點。爸媽可以準備適合寶寶小手抓握的餐具,例如學習湯匙、雙握柄學習杯,陪伴寶寶從自己拿湯匙吃飯、學著喝水開始,慢慢建立進食自信。這樣的練習不僅能培養孩子的自主進食意願,也有助於寶寶以下的發展:

  • 精細動作發展:握湯匙、夾取食物訓練手指靈活度,為日後書寫能力做準備
  • 手眼協調提升:從餐具到嘴巴的精準控制,強化大腦與肢體的協調性
  • 自信心建立:成功完成進食動作帶來成就感,培養「我可以做到」的積極心態
  • 專注力培養:專心用餐的過程訓練持續注意力,有助學習能力發展

除了飲食安排外,爸媽也能在銜接期這樣陪伴寶寶成長:

  • 不追求快,而是注重習慣養成:銜接期是寶寶從「被餵」到「自己吃」的過程,爸媽不用急著讓寶寶吃得乾淨完美,鼓勵他多動手、多嘗試才是重點。
  • 一起吃飯的家庭時間很重要:寶寶喜歡模仿,讓他一起坐上餐桌,跟著大人一起吃飯,更能激發他對食物的興趣與學習動力。
  • 記得觀察過敏與吞嚥狀況:每增加新食材時,建議間隔3天觀察過敏反應。進食過程中如有嗆到、嘔吐,應調整食材大小與口感。

 

當寶寶從副食品畢業,迎來「銜接期」這個重要的成長階段,爸媽的引導與準備成了日常的關鍵小事。從選擇天然的原型食物、安排適合的咀嚼練習,到挑選好用又安心的兒童餐具,每一步都影響著寶寶日後的飲食習慣與自我進食能力。

 

#VIIDA #寶寶飲食銜接期 #寶寶學吃飯 #幼兒飲食指南 #原型食物練習 #親子餐桌日常 #育兒生活分享 #寶寶學習餐具 #抗菌不鏽鋼餐具 #自主進食練習 #育兒好物推薦 #兒童餐具